“以德经商,以德兴庄”,可以说,99%的重庆人都知道德庄。一个迄今20年的火锅品牌,旗下德庄火锅连锁店900余家,海外8家,还有火锅底料、鱼调料、酱料等复合调味品和特色辣椒制品,远销海外十多个国家,蜚声中外。
01、地理老师下海,无奈做起火锅生意
李德建说,自己是标准的“92派”(1992年下海的公职人员)。1977年,李德建从西南师范学院地理系毕业,之后的16年里,他都以“李老师”的身份出现在校园里。“我教的也是地理。”李德建笑着告诉记者,德庄火锅能走向全国,跟自己学地理、教地理不无关系,因为各地的气候、风土人情都已经储存在了脑子里,可以针对性地制定策略。
1992年初,邓小平南巡,李德建清楚地记得当年三月的一篇划时代报道,《东方风来满眼春》。“确实对我影响很大,1993年我就下海了。开了一家机械厂,为摩托车提供一点小零件。”一年下来,李德建积累了近五十万的资产,但最后因受三角债拖累以失败告终,李德建说,都知道重庆的火锅好吃,那时候朋友来重庆,必然要吃几顿。
“开火锅店都是逼出来的,就想开个火锅店吧,朋友来了、业务招待都能在自己店里吃。”1995年12月底,李德建借着朋友的招牌,做起了火锅。那时候德庄还只是一个蜷缩在3楼一角的小小餐厅,即使如此,“大方让利,大气经营,以服务和薄利赢得市场”的这家火锅店,还是天天爆满。
02、诞生即品牌化,要做百年企业
德庄火锅诞生,是四年之后的事情。关于这个名字,李德建的考虑很多。“德”取自李德建家族的字辈,也包含着以德治企,“以德待客,以德经商,以德兴庄”的意味;而“庄”字,通俗来讲就是饭庄,吃饭的地方。这样一个文雅并带着些许文化底蕴的名字在当时重庆的火锅业可谓异类,在重庆,火锅一向被认定为是“贱食”,因为做起来比较容易,大家都认为哪里需要什么好名字?
李德建不这么想。一个易懂好记的好名字,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广告,既节省了宣传的费用、时间和精力,又让人过目不忘,何乐而不为?不仅如此,李德建在德庄火锅刚诞生的时候,就花大力气去做CIS形象设计。“很多人都笑话我,说你把生意做好不就行了,花那么多钱去搞什么形象设计,真是有钱没处花。”
李德建说,员工也有疑惑。“但我要把火锅作为现代产业来做,必须要进行战略策划,要有统一的经营理念、店面形象、技术操作规程、产品和服务质量乃至营销模式和物流模式。”“举重庆火锅金牌,夯百年老店基础,创世界知名品牌”,这是德庄最初的目标,自从设定好,到现在都没变过。
03、发起毛肚革命,做火锅只用好料
知道德庄有很多个理由,比如它鲜嫩的绿色毛肚。毛肚在重庆火锅里的地位,几乎等同于北京涮锅里的羊肉,是吃货必点的肉食。但这些由码头工人开发的美食,在早期对于安全和卫生,并没有特别在意。
只为能研发更为健康的绿色毛肚。于是李德建找到西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学院院长李洪军教授,开始研究用生物酶嫩化毛肚。2000年,高分子生物复合酶嫩化技术生产的“德庄毛肚”产生,它不含任何有害物质。该技术还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获得过国家科技进步奖。这道毛肚,最终也成为了“德庄三宝”之一。李德建对此很自豪,在红餐网的镜头前,他说德庄就是要永远新鲜。“不仅包括企业文化、环境,更重要的是我们的产品,我只选好料。”
04、企业要不停创新,2018年要开店1000家
17年下来,德庄有了600多家门店,也走出了国门。李德建认为有了原材料基地,企业才能赢得市场。“你看看麦当劳、肯德基,他们的鸡翅肯定不会在街上买的。德庄也是这样,我们的辣椒、花椒、生姜、大蒜,都有自己的基地。”有了基地的好处就是,产品更容易标准化、更容易保持新鲜,也更容易溯源。“店里可以把原材料的信息传到总部来,就能查到在哪儿种的,什么时候种的。”
2003年,李德建关闭了机械厂,将数千平方米的厂房全部用于德庄火锅的集中炒料,然后向各连锁店集中配送。这是重庆火锅行业中第一个大规模的底料加工厂。建厂的时候,墙上刷了一条标语:“不抓质量,天诛地灭”。很多人去工厂参观,对于这条标语也颇多争议。
但李德建没有抹去这条标语,尽管有人说这很雷人。“因为你这个是吃到肚子里面去的,是关系到生命的食品,必须要严格抓好质量关。”有些在传承,有些必须创新,年过花甲的李德建依然想做出新东西:“过去这几年,德庄做得不够好,我们也很少有声音出来。”李德建说,今年下半年,德庄就会变一个样子,“2018年我们要完成1000家火锅店的布局。”
德庄火锅创始人李德建—“以德经商,以德兴庄”在企业不断发展中,李德建一直秉持:“要想在某个行业站稳脚,就要力争在这个行业做得最好,形成自己特色的企业文化,做品质文化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口碑榜单上的成绩即是最好的说明,除了做好口碑,德庄在火锅行业发展的路上,也在不断创新变革,致力于把重庆火锅推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