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必乐快餐创造了单店客户周转率最高、巅峰时段接待顾客超过1000余人的记录。“肯德基、麦当劳开到哪里,我们就能开到哪里”,只有客必乐有这样的底气,在高峰时段,人流量也超过两大洋品牌。在如今连锁加盟概念风风火火的当下,客必乐从来不打广告、不搞宣传而声名自扬,默默无闻9年开了30多家餐厅,并成功进入北京、昆明等多座城市,多家商业地产争相邀请其加入合作,客必乐的成功秘笈到底在哪?
第一次变脸:由冷饮变快餐
客必乐创始人李秀英,是一个地道的晋南妹子,当年在运城某洗涤剂厂从事质检工作,由于一件事,使她萌生了自主创业的念头。由于厂里效益不好,常常是给员工发洗衣粉顶工资。一次到一个单位推销洗衣粉,本来事先说好要的,但等她满怀欢喜地瞪着三轮车冒着严寒把货送到时,人家却变了卦,人也找不着,打电话也不接。要知道,这可不是一般意义的推销产品啊,这可是换吃饭钱呀!她一个人趴在车上痛哭了一场,擦干泪,同时想明白了一个道理:求别人,不如求自己。与其卑恭屈膝的求人,不如昂起胸膛自己干!
1994年4月,29岁的李秀英毅然辞去了原单位的工作,来到西安学习了1个月的冷饮、冰淇淋的制作技术。回来后,东挪西凑了5000元,在运城市河东街原体育场旁租了个10平米的门面,开了间有仅3张餐桌的冷饮店,一个人干了起来。这个店后窗就是游泳池,夏天可以把饮料从窗户卖给游泳的人,同时,临街的门面还可以营业。就这样起早贪黑、披星戴月的干了一年,由于善于吃苦,待人热情,当年就还清了外债,还净落2万多,这是她人生创业的第一桶金。
随着冷饮店的接连开业,李秀英深感餐饮行业对她来说似乎如鱼得水。她敏锐地感觉到了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快餐行业必将大有可为的趋势,于是便萌发了利用现有资源改作做快餐的念头。经过一番艰苦的筹备,2001年9月15日,运城首家装潢考究,以现代快餐管理模式运营的客必乐快餐店在华联购物广场开始营业。
“开始纯粹是摸着石头过河。”李秀英回忆起当年不无感慨。起初,客必乐的经营思路是模仿麦当劳的路子,采取的是单店经营的方式,以儿童市场为主,产品也以西式快餐为主,中式餐饮作为补充。客必乐产品味道较小吃店好,门店形象较小吃店前卫,满足了工薪一族和年轻人的的需求,加上卫生快捷和热情友善的服务,一开业便一炮打红,每日顾客盈门。
第二次变脸:由西式变中式
模仿之路只能跟在别人屁股后面,永远也不会超越。怎样做出自己的特色,怎样突破瓶颈成了李秀英苦苦思考的难题。她得出一个结论:洋快餐的号召力在于时尚化的品牌影响力以及欢乐卫生的就餐环境,但中华美食博大精深,就满足国人口味而言,洋快餐显然不如中餐更具魅力。
方向明确了,要做中式快餐,就要研发适合快餐的中式菜品,就要有研发基地。为此,2003年,她不惜投资100余万元,盘下了一家当时是运城生意最火爆、顾客口碑最好酒楼。这里聚集了一批厨艺高超的来自广东、四川、山西、陕西等地的厨师,他们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在保证正常营业的同时,把点菜率高的、大众化的、做出后保存一段时间而色香味不变的菜,编写成可傻瓜式操作的流程,同时研发适合快餐设备制作的新菜品。
2004年起,客必乐开始了第二次变脸,即向中式快餐转型。当时,麦当劳、肯德基的人均消费为20多元,而一般小吃店的人均消费只有5~8元,中间形成一个价格竞争的空白区。李秀英瞄准这个空档,在两者的结合部打进去,人均消费在9~15元之间。由于味道好、环境佳、速度快,服务优,很快便赢得了消费者的青睐。
突破标准化的瓶颈
对于工厂出身她的来讲,快餐中的每一碗饭和每一道菜,都和生产流水线上的洗衣粉一样,需要统一的生产标准和组装方法。客必乐就是在“用生产洗衣粉的经验做快餐”,从原料到研发,从生产到组装。从事日化质检工作的这段职业经历给李秀英带来的是餐饮业的操作思路。“也许在客必乐吃饭的人们想象不到,连他们吃的最简单的宫保鸡丁,甚至面条、米饭也是靠设备制作出来的”,李秀英说,“和很多快餐企业一样,我们餐厅没有厨师,也没有厨师长,而都是由员工操作设备来完成烹制的。但和很多快餐企业又不同,客必乐有自己的快餐研发部,负责菜品的开发和工艺研究。”
客必乐快餐火爆原因:做出自己的特色才是王道!李秀英说,“客必乐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以现代化工业手段,保持手工烹饪口味,完全的出品标准化、餐饮规范化、科学化。所有工作傻瓜化操作,即使是一个从未接触过的新人,20分钟内就可熟悉任何一个岗位的操作方法。客必乐的全程标准化和60秒主动供餐,使中式快餐突破瓶颈成为可能。”而这种餐饮标准化成为连锁经营,也就是财富复制的可能和基础。